戈壁深处的绿色交响
* 来源 :中国石化报 * 发表时间 : 2025-8-26 8:02:00 * 浏览 : 703
黄 俭 王东月
毛乌素沙漠的风,总带着股粗粝的劲儿。
8月的大牛地气田,正午阳光把戈壁晒得发烫,风裹着沙粒打在安全帽上,噼啪作响。但在石油工程建设公司中原建工承建的乙烷回收项目现场,入耳的却不只是风沙嘶吼——雾炮车的嗡鸣混着机械的低吟,绿色防尘网在风中舒展如浪,正与这片土地共奏一曲别样的生态乐章。
沙粒上的“绿色铠甲”
“老张,东南角刚开挖的那片土,赶紧把网铺上!”8月18日10时,施工经理陈刚柱扯着嗓子喊道。不远处,挖掘机刚将一斗红棕色沙土卸在临时堆土区,两名工人就扛着卷成筒的防尘网奔过去。绿色网布在沙地上铺开,工人用沙袋牢牢压住边角,像给大地披上了件透气的铠甲。
这样的“随挖随盖”,是项目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现场两台洒水车正沿着预设路线穿梭,车头的雾炮设备吐出细密的水雾,在阳光下折射出短暂的彩虹。“以前风一刮,两米外看不清人,现在日均洒水4到6次,眼镜片上的土都少多了。”一名正在操作雾炮车的师傅说。
项目HSE负责人张武拿着手持检测仪走来,屏幕上的数字稳稳停在0.3毫克/立方米。“这比国家标准低了近40%。”他笑着晃了晃仪器,“搁半年前,这数得翻一倍还多。”
从“临时便道”到“永久干道”
项目西侧的道路上,压路机正发出低沉的轰鸣。驾驶舱里,司机盯着仪表盘,把震动频率调到最高档——这看似普通的路基碾轧,却藏着项目“永临结合”的巧思。
“你看这基层料,都是按永久道路标准配的。”项目总工程师王俞钧蹲在路边,抓起一把掺着砂砾的红土,“以前搞项目,施工便道用完就拆,光是重复开挖就得浪费上千方料。现在我们把便道和未来厂区主干道统筹设计,路基一次轧实,把套管埋设到位,直接在上面打混凝土,省了15天工期不说,还少挖了1000多方土。”
说话间,压路机碾过刚铺好的路段,地面留下清晰的压痕。围墙同样藏着巧思:“交叉作业区先立临时围挡,非交叉段直接建永久围墙,一下省了420多米围挡材料。”王俞钧拍掉手上的土,望向远处正在架设围挡的工人说。
噪声里的“静音密码”
傍晚7时,戈壁的风稍歇。项目西北角的钢结构焊接作业区,蓝色的可移动式声屏障像一堵弧形墙,把火花与声响圈在里头。“以前焊钢结构时,滋滋声能传半里地,现在站在屏障外,顶多听见点闷响。”焊工许卫摘下面罩,额头上的汗珠滚进沾满焊渣的衣领。
为了守护戈壁的宁静,项目藏着不少“静音密码”:新换的焊接设备将运行分贝从90降到65;高噪声作业被严格要求在早7时至晚7时施工,夜间的工地只剩巡逻车的微弱灯光;就连物料运输也有讲究——司机们都记得“20码规矩”,沿着东侧便道慢慢行驶,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轻得像耳语。
“上周环保部门来测,说咱这噪声比国标还低8分贝。”张武拿着监测报告,给刚换班的员工看,“你看远处那几头羊,前几天还跑到围栏边喝水呢,搁以前,机器一响早跑没影了。”
夕阳西沉时,项目经理李怀涛站在观景台,望向渐次亮起的施工灯。灯光下,绿色防尘网与蓝色围挡勾勒出柔和的轮廓,远处的乙烷回收装置已具雏形。周边有几丛刚栽下的沙棘苗,苗上还挂着防风的网套。李怀涛笑着说道:“等项目投产,这些苗说不定就扎根了。到时候,戈壁上的绿色,可就不止防尘网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