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全生产的“智能帮手”
* 来源 :中国石化报 * 发表时间 : 2025-8-19 8:11:00 * 浏览 : 514
本报记者 常换芳 通讯员 俱云娟
7月28日,河南油田双H14-20井的下冲砂管柱作业现场一片忙碌。油服中心修井108联队的场地工侯金鹏,轻按手中遥控器的按钮,负责输送管柱的“猫道”便伸出巨大的“钩手臂”,精准地将管柱钩入滑道,随后在翻转吊卡的协同作用下,管柱被顺利送达井口。
不远处,司钻周建伟正坐在装有空调的司钻房里,专注地操纵着工作台,不时用余光观察管柱的运行路径。看到管柱平稳下入井中后,他轻控手柄,开启了下一个循环的操作。
周建伟能如此从容,得益于自动化修井装备。“在司钻房里操作设备,比在室外舒服太多了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介绍起现在的作业环境时,周建伟满脸笑容。
在自动化修井装备投入使用前,作业现场需要两名工人站在井口,手动完成上扣、卸扣及起下油管的工作,另外还有两名工人负责抬放油管。这种作业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,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。
而如今的自动化修井装备,配备了井口扶正手和自动化车载液压钳,能够自动扶正管柱,并实现上扣、卸扣的自动化操作。司钻只需轻控手柄,液压钳就像长了“腿”一样,在井口上方灵活地搬运油管,不仅取代了过去人力抬拉的作业模式,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今年,河南油田加快勘探开发进程,在作业现场推广应用了15台自动化修井装备,为生产作业配备了“智能化帮手”,进一步强化了安全保障,也推动着作业效率稳步提升。
“现在的作业进度,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别。”技术员陶培林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一线,亲眼见证了自动化修井装备的智能化操作过程。
据统计,今年前7个月,15台自动化修井机累计作业86口井,作业施工效率提升12.6%,现场安全施工率提升15.5%。
专家点评
河南油田油服中心安全总监 尹伦圣:
过去,井口操作时员工需直面高压流体与复杂机械,风险极大。如今,智能修井机与自动化卡瓦系统开始承担起这些高危任务,员工则退至安全区域进行远程监控。这并非简单的替代,而是将员工置于“决策者”的安全高地。
此外,集成在修井工具上的传感器网络,能实时捕捉井下压力突变、管柱微小损伤或设备异常振动等隐性风险。这些数据经智能系统分析处理后,会提前发出预警,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。同时,智能化工具的动作精度远超人工极限,可消除因“差不多”心态导致的偏移与误伤,从根源上杜绝由操作误差引发的风险。
当然,智能化并非万能灵药。其更深度的应用,在于人员技能的持续提升和管理规程的不断完善,从而实现高效生产,保障生命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