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建天然气安全保供“长廊”
* 来源 :中国石化报 * 发表时间 : 2025-2-18 8:06:00 * 浏览 : 314
戴 莹王 彦
2月5日一早,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焦页1号巡检站站长高楚湘在巡检时发现焦页1-S6HF井加热炉管线有穿孔现象。他立即向上级汇报,并和抢修员工一起进行停井处理,及时排除了故障,保证了气井正常生产。
涪陵页岩气田输气干线蜿蜒于武陵群山之中,总长度达330公里。管线依山势而建,途经十几个村落。山区地形复杂,峰峦起伏,沟壑交错,且当地多阴雨天,给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隐忧。
为保障管道安全,涪陵页岩气公司积极应对,采取了加大智能巡护力度、创新监测技术、开展腐蚀综合治理三大关键举措,全方位保障天然气安全外输与高效保供,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输送清洁、高效的能源。
加大智能巡护力度,消除运行隐患
1月28日,涪陵页岩气公司专职巡线员黄江洪手持智能管线巡检仪,严格依照上面规划的线路展开巡查。每抵达一处必检点,他都会驻足拍照,并将照片上传至系统。与此同时,后台管理人员通过电脑,能清晰直观地查看他的巡线轨迹。
黄江洪笑着分享道:“有了这部智能管线巡检仪,巡线就像用高德地图导航一样方便,不仅线路巡查精准无误,数据和照片还能自动上传,省去了填写纸质资料的烦琐流程。”
为进一步提升管线安全运行水平,涪陵页岩气公司于2023年10月成功开发智能管道巡线系统。该系统运用先进的云端存储和大数据技术,实现了巡线任务的自动推送、执行过程的线上监管、问题发现后的实时上传反馈以及巡线工作量的自动统计等功能。
员工巡线时,只需携带一部智能手机大小的巡检仪,即可记录巡线相关数据。所有巡线信息同步上传,真正做到了全覆盖巡检与无滞留回传。一旦发现管线隐患,巡线人员能迅速拍照、上报,提供翔实的现场资料,为后续整改工作提供有力支持。
1月30日,黄江洪在巡线时发现,平桥区块的集输管线因长期遭受雨水冲刷,导致管线堡坎垮塌,约10米的管线裸露在外。他立即上报情况。抢修人员迅速响应,用沙袋妥善掩埋管线,并争分夺秒修建新的管线堡坎,及时消除了管线安全运行风险。
去年以来,气田员工累计开展智能巡线1.31万公里,成功发现并处理管道隐患130多个,为管道安全运行筑牢了坚实基础。
建立智能监测系统,实时为管线“体检”
2月5日,春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,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人员郑俨钊一早便登录管道智能监测系统,仔细查看监测数据。
涪陵页岩气田输气支干线输送的天然气含水量较高,这使得管道极易产生积液,进而引发壁厚变薄、腐蚀穿孔等隐患,给气田安全带来较大风险。
此前,该公司主要依靠定期管线内检测、挂片腐蚀试验等技术手段了解气田管线腐蚀情况,但这些方法无法实时掌握管线腐蚀动态,不利于建立快速响应机制,也难以满足气田管网安全与智能化建设的需求。
为解决这一难题,涪陵页岩气公司积极探索创新。2024年9月,该公司精心挑选涪页10试采站、兴L2试采站、DN550集输干线1号阀室等多个关键站点作为智能管线监测点,并安装自动检测设备。这些设备能够对管道壁厚、压力、流量、泄漏情况等关键参数进行在线实时监测。员工只需打开电脑,就能随时随地掌握管道内部状况,实现了管线情况监测准确率、及时率双100%。
郑俨钊形象地比喻道:“有了这个智能监测系统,就如同给管道做CT扫描一样,哪怕是管道内极其细微的变化,都能精准洞悉。”
涪陵页岩气公司基建设备管理部主任张飞说:“管线对于气田来说,就像人体的‘血管’,任何一条管线出现问题,都可能影响气田的安全生产。我们将持续创新监测技术,做到防患于未然,不断提升管线运行风险管控能力。”
开展防腐综合治理,提升安全运行水平
管道腐蚀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过程,如同慢性病一般。在实施智能监测的同时,该公司针对管线的具体病情,全面开展了加注缓蚀防腐剂、更换防腐抗菌管道、清管作业等防腐综合治理工作,持续提升管线安全运行水平。
该公司不断加大对管线腐蚀穿孔机理的研究力度,科学合理地对缓蚀杀菌剂进行选型,并制定了《集气干线加注缓蚀杀菌剂方案》。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加注时机,挑选集气干线联络点多、有员工值守的集气站作为加注点,将缓蚀杀菌剂注入集气站橇装设备,再通过泵打入集气站外输管线,为气田集气干线添加缓蚀保护。去年以来,该公司已为23条总长136公里的集气支干线加注缓蚀防腐剂,有效降低了管道腐蚀速率。此外,他们还为55个管线易腐蚀的集气站更换了防腐抗菌钢材。
清管作业是保障管线安全的重要手段。具体操作是在管道内放置多个清管球,清管球会以“贴壁式”的方式在管道内依次运移,如同清道夫一般,将管道内的积液和锈蚀物彻底清除干净,从而降低管道输气压力,提升管道安全运行水平。去年以来,该公司累计开展清管作业26次,清管有效率达到100%,为管线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