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平台推动气井增产降耗
* 来源 :中国石化报 * 发表时间 : 2024-10-15 8:01:00 * 浏览 : 715
戴 莹 王 彦
10月9日,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李牧手机上收到一条消息:焦页45-Z3HF井井筒积液增加,已关井,请尽快实施泡沫排水措施复产。“在涪陵页岩气田,像这样能自动发出急救信号的气井有800多口,气井生产越来越智能化了。”李牧说。
涪陵页岩气公司加快数字化转型,借助云计算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,搭建涪陵页岩气田气藏管理平台,解决管理区域广的难题,精准分析气井状态,快速发现异常,科学制定复产技术措施,推动气田稳产上产。今年以来,该公司利用气藏管理平台,科学实施气井复产增产技术措施884井次,累计增气2.27亿立方米。
跨越距离“鸿沟”
瞬息掌握气井生产动态
涪陵页岩气田位于重庆涪陵大山深处,气井分布在山区的沟沟坎坎里,气井之间最远距离有200多公里,管理区域广、难度大。
如何填平距离的“鸿沟”,让页岩气生产高效运行?涪陵页岩气公司按照“数据+平台+应用”模式,积极开展气藏管理平台建设,实现数据简便、快捷、精准录入。2023年7月,气藏管理平台上线运行,涵盖气藏动态管理、生产运行优化、单井管理、设备管理等7大业务域,汇聚2.2亿条气藏数据,有力夯实气田数字化转型基础。
10月8日,在该公司涪页10号中心站,采气值守员工李国强手持智能手机,很快将气井几十个数据录入手机,不到2秒,数据就传到百公里之外的生产运行部。“以前,要掌握一口气井的生产数据,得向现场员工要报表并打电话反复确认。现在登录平台,所有数据一目了然,还能根据需要勾选不同的特征参数,进行排列组合,大幅提高数据提取和分析速度。”李国强说。
高效、便捷的工作方式替代了“人海战术”,消除了距离的“鸿沟”,使页岩气生产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。
及时发现异常
科学医治“患病井”
9月2日,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李小益登录气藏管理平台,发现平台显示焦页28-2HF井因水平段积液关井的提示,并配有智能推荐的气举措施,她立即通知采气区,对该井进行气举作业,使该井成功复产。
“对‘患病井’来说,如果没有气藏管理平台,现场一口井一口井排查异常,至少需要10天时间。现在,平台每天只用几分钟就能及时发现问题井。用大数据指挥生产,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了。”李小益说。
为提高气井智能化管理水平,技术人员深度挖掘海量数据源,建立异常处置流程,科学预测与核实气井水平段积液、管线滞液、砂堵等异常情况,智能推荐措施建议。技术人员可以在线上完成气井异常诊断,并实现工艺自动选型、方案自动编制与在线审签,相关管理人员即使在出差路上,也能通过手机快速审核。
今年以来,技术人员借助气藏管理平台,成功发现气井异常预警200余次,预警准确率在95%以上,有效指导和加快问题井治理。
应用智能分析
实现增压开采节能降耗
9月19日,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人员利用气藏管理平台分析能耗数据,决定对部分井底能量不足井所用压缩机实行间开,减少耗电。
近年来,该公司持续加大增压开采力度,压缩机投运数量逐年增多。然而,压缩机是耗电大户,利用信息技术降低压缩机的用电量成为节能降耗的重点。
技术人员利用气藏管理平台统计和分析功能,分析单机能耗关键影响因素;技术人员根据各集气站情况,科学调配压缩机,开展智能间开、变频增压、支线增压等技术攻关,使压缩机达到最佳、最经济运行状态,避免出现“大马拉小车”情况;同时,为每台压缩机接入电容器,运用无功补偿技术降低线损。
8月底,技术人员通过气藏管理平台,发现焦页107号集气站压缩机还有7万立方米/天的容量空间,技术人员利用支线增压技术,为压缩机接入邻近两个集气站气井气量,实现3个集气站、13口气井共用一台压缩机,不仅实现气井增产,压缩机运行单耗也降低2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