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坚持20年上门“找事”
* 来源 :中国石化报 * 发表时间 : 2024-5-16 8:09:00 * 浏览 : 660
程志莹
“小赵啊,王奶奶家的微波炉坏了,又要麻烦你们服务队跑一趟了。”5月10日,南京工程电仪分公司“赵大姐”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小组负责人赵惠玲接到社区打来的电话后,立即和其他两名组员赶到王奶奶家。
“王奶奶,您和王爷爷身体还好吧。”一进门,志愿服务小组就忙活起来,有的抄上工具开始修理,有的趁着天气好把被褥抱下楼去晾晒,安静冷清的屋子瞬间温暖热闹了起来。
“赵大姐”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小组成立于2004年,一直以来,他们坚持上门“找事”,帮社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维修家电、检查电路、打扫卫生,为公司员工及家属排忧解难,助力公司生产经营,一干就是20个年头。
是什么支撑着他们风雨无阻走过这20年?
是“你们冲在前线,我们做你们坚强后盾”的初心
今年2月,春节临近,微信朋友圈里处处洋溢着迎新春的喜庆氛围,一张特殊的照片格外醒目。微微浮肿的小手背上布满了一个个针眼,照片配了一句话:“丫头的小手上都快找不到再下针的地方了。”这让同样身为母亲的赵惠玲动容不已,随即一个电话拨了过去。
电话那头是电仪分公司远在沙特项目部的闫鹏飞。项目正处于大干阶段,作为施工负责人,他实在脱不开身。“原本想忙完这阵就休假回家和她们母女团聚的,没想到孩子感染肺炎住院了,我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。”从闫鹏飞略带哽咽的声音中,赵惠玲听出了焦急与牵挂:“别担心,我们这就替你去看看孩子。”志愿服务小组随即通知分公司工会并一同赶往医院。
刚到病房,赵惠玲一眼就认出了闫鹏飞的妻子和孩子:“弟妹,我们是小闫的同事,来看看你们。孩子治疗得咋样,有需要出人出力的地方联系我们。”闫鹏飞的爱人一扫脸上的愁容,向志愿服务小组诉说孩子的病情和她的心理压力。
赵惠玲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递到孩子面前,7岁的小姑娘小脸上终于有了笑意。
回程的路上,赵惠玲的电话响起,闫鹏飞感谢的语气已溢出了听筒。“客气什么呢,咱们不是一家人嘛。”赵惠玲说。
是“缝缝补补又一年”的温情
时间回溯到2021年盛夏,连续好几天的午休时间,电仪分公司镇海项目部办公室出奇热闹。“在家里,奶奶也是像你这样给我缝衣服的,以前不觉得,离家了还真怀念。”调试员姚佳奇看着志愿者手中游走的针线,思绪万千。
“那段时间,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为基层员工办实事的有力抓手,通过走访调研,主题终于定下来了。”“赵大姐”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小组发现,一线的施工人员普遍对工作服的缝补需求较大。一支“爱心缝纫志愿服务队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。“我的手艺终于可以展示展示了!”安全员王燕第一个报名参加。
小队成立后,王燕没闲着,“生意”甭提多红火了。“燕姐,你看我这破袖口还有救吗?”“没问题,还质疑我的水平吗?”一杯茶的工夫,王燕就把衣服缝补好了。
补的是衣,暖的是心。一针一线,让远离家乡、在外拼搏的员工感受到了公司大家庭的温暖。
至此之后,“爱心缝纫”成了“赵大姐”爱心帮扶志愿服务小组的热门服务项目,在项目现场经常会看到一个个认真缝补的身影,他们用一针一线绣出“南工温度”。
20年来,类似的小事不胜枚举,“赵大姐”爱心帮扶志愿小组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为在册人员30多人的团队,活动开展紧紧贴合社会、公司、员工的需求,得到服务对象、公司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。
如今,上门“找事”的志愿服务小组丝毫没有停下脚步,这份爱与责任仍在延续。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“90后”“00后”接过“找事”的接力棒,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……